西藏

春天,吃一碗有故事的西藏霸王餐——盐井加加面!

头像

池月陌

发布于2020-04-08 15:32:08
摘要:吃加加面时比较随意而有趣,如果不吃加面的,就用大碗,直截了当、大快朵颐;如果时间充足、追求乐趣的,就用小碗吃加面,别有一番滋味。每吃一碗,都在碗旁边放一个石头,如果真的吃不下去了,就用筷子在碗上摆放出“X”的形状表示不再加面。

加加面是滇藏地区的特色小吃,每次煮一大碗,装在小碗里,每个小碗也就一口,由服务员分次加,吃完一口加一点,一口一碗,和着肉末烧的,极鲜美,直到吃到你投降。 吃加加面时比较随意而有趣,如果不吃加面的,就用大碗,直截了当、大快朵颐;如果时间充足、追求乐趣的,就用小碗吃加面,别有一番滋味。每吃一碗,都在碗旁边放一个石头,如果真的吃不下去了,就用筷子在碗上摆放出“X”的形状表示不再加面。吃加加面,吃的是一种休闲和娱乐,至于繁琐的服务,是表示对远方客人的欢迎。

3.jpg 

说了这么多,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加加面的小故事吧~

加加面来源:公元1260年(藏历第四饶迥铁猴年),  元世祖忽必烈册封八思巴为国师,后指定乌思藏十三万户为八思巴的供养地,并在沿途设立驿站保证八思巴返藏时道路安全畅通,其中朵甘思地区(康区)设有9个驿站。
公元1265年(藏历第四饶迥木牛年),八思巴奉旨返藏。为了恭迎国师八思巴,朵甘思地区一帮僧众精心准备贡品,反复调试口味。八思巴途经朵甘思地区时,僧众顶礼膜拜,并以小碗面的方式向八思巴敬奉了盐井“加加面”,八思巴赞不绝口,非常喜欢,一连吃了好几碗。从此,盐井“加加面”以小碗“加加”的方式流传了下来。

2.jpg 

民间小故事:传说,一个纳西盐井的云南后裔,娶了一个四川巴塘的女子,婚后在盐井街上开了一个面铺。他们为了迎合茶马古道上不同饮食习惯的人们,以盐井盐、花椒、小灶酒等腌制云南火腿肉的方式制成了琵琶肉,再吸收四川巴塘手工面制作技艺,研制出盐井手工面,古道客人在单调的文化娱乐活动中又开创了小碗面加加的方式促乐、开胃、游戏,从而形成了盐井加加面。
盐井加加面一碗面一般加三口的量。按照过去的说法,如果只加一口面,则小气,损福德。每年年三十,盐井人都会祭祀祖宗,人们认为,由于阴间的人以香味捕食,无需量多,因而当地人把年饭都以小分量(一口量)装带到祖坟祭祀。所以祭祀的祭品以一口为量,而在人间则以多为富。
盐井加加面之前叫“盐井长面”,历史悠久,但均为家庭作坊式,真正走进市场是从盐井街上队的面馆开始的。
二十世纪七十年代,国家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,准许集体经营副业。盐井街利用当地优势,开始经营长面馆(萨孔缝纫和木工三个特色产业。“萨孔” 就是盐井第-个真正意义上的加加面馆。
盐井人吃加加面叫“面揪(呜)”,译意为加面吃。后嘎果队的阿普丛经营的面馆注册了商标,从那时开始形成了统一的称呼——盐井加加面。

4.jpg 

滇藏线上流传着这样的故事:
曾经有一个从滇藏线骑行进藏的湖南小伙骑行了一百多公里,只吃了一个饼,就是为了来打破佳加面的上一个记录。
后来不负众望,竟然一口气吃了147碗!此后一年都没有人打破他的记录,于是店主以他如今的记录为标准,广发英雄帖,只要有人超越147碗的记录,就给予承诺的奖励——500元。

1.jpg 

看到这里,无论是历史还是故事都了解的差不多了,咋们还是去吃一顿真正意义上的霸王餐吧!


分享至:

相关评论

    暂无相关评论

    暂无相关评论

发表评论

头像
评论验证码
发表评论

公司地址:重庆市渝北区融创金贸时代7栋1913

邮编:400014

联系电话:023-86555782 023-86561505

老营房旅游-微信公众号二维码

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

网监备案:2011005652 网站备案:渝ICP备16000926号-2

Powered by Copyright © 2019-2020 重庆恋远科技有限公司, All Rights Reserved